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聚焦母校 > 正文

聚焦母校

设计居委会|从课堂到社区:山东工艺美院以专业力量赋能基层文明建设

发布时间:2025-09-05    点击量:    来源:

编者按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宣传部关于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工作部署,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充分发挥学科专业特色,深入推进“思政+设计”双融共育机制,以“七个一”文化创新工程为重要抓手,依托学校“设计居委会”这一专业化志愿服务平台,积极构建文化与思想育人协同发展的长效机制。暑假期间,学校精心组织30余名骨干教师,经过系统化课程研发,精心打磨27门特色文化课程,课程体系涵盖传统工艺、现代设计、美术鉴赏等多个领域,目前已在全省16地市的32个试点社区陆续推进,为基层群众送上丰盛的文化大餐。此项工作不仅是学校助力基层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更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层落地生根、提升师生获得感的有效途径。从本期开始,让我们共同关注这一“行走的思政课”,见证优质文化资源如何为基层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在东营市,视觉传达设计学院王刚老师以《汉字创意设计——让笔尖的汉字“活”起来》为主题开展教学。课程伊始,王刚老师通过展示甲骨文等古文字形态,带领学员们穿越时空,探寻汉字造字的奥秘。引导大家运用夸张变形、简化重构、图形置换等多元设计手法,让抽象的汉字理论转化为生动的设计实践,将传统汉字转化为富有现代感的视觉符号。“今天这节课让我重新认识了汉字的魅力,”一位参与课程的学员感慨道。课程最后,王刚老师总结道:“汉字创意设计不仅是形式上的创新,更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希望大家能够成为汉字文化的传播者,用设计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在潍坊市,造型艺术学院的曹淑海老师从“土里捏出的千年智慧”切入,为学员们细数彩塑技艺中的传统讲究,他首先向学员们展示了精美的彩塑作品,栩栩如生的造型和鲜艳明快的色彩立刻吸引了所有孩子的目光。随后,在曹老师耐心细致的指导下,孩子们用灵巧的小手揉捏着陶泥,从最简单的几何形状开始,慢慢塑造出各种生动形象。有的孩子捏出了可爱的小动物,有的则尝试塑造传统人物,当一个个惟妙惟肖的彩塑作品从学员手中诞生,尤其是小朋友们捧着自己的作品露出笑容时,传统文化的种子也在课堂中悄然发芽。

在烟台市,视觉传达设计学院的谭晓宁老师将扎染这门古老的手工艺课程变成了充满欢声笑语的创意工坊。示范环节中,谭老师手持素白棉布,指尖翻飞间,棉线在布料上勾勒出精巧的纹样。“扎结的松紧决定图案的疏密,染料的浓淡影响色彩的层次。”她一边讲解要领,一边指导学生们动手实践。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孩子们配合默契,有的负责捆扎,有的调制染料,共同沉浸在创作的乐趣中。当一个个线团被小心翼翼地拆开时,教室里爆发出阵阵惊叹。原本素白的布料上,绽放出如云似雾的靛蓝花纹,每一幅作品都独一无二,仿佛在诉说着不同的故事。孩子们捧着各自的作品,脸上洋溢着发现新大陆般的惊喜;家长们则用手机记录下这难忘的瞬间。

在济宁市,现代手工艺术学院彭亚老师为当地群众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陶艺文化体验课。活动现场,彭老师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带领小朋友们开启了一段神奇的陶艺探索之旅。“大家看,这块普通的泥巴,经过我们的巧手,就能变成精美的碗和杯子。”彭老师一边示范,一边耐心讲解陶艺制作的每一个步骤。小朋友们围坐在工作台前,眼睛一眨不眨地注视着彭老师灵巧的双手。当看到泥巴渐渐成形,孩子们都露出了惊叹的表情。在彭老师的指导下,小朋友们迫不及待地开始了自己的创作。他们小心翼翼地揉捏着泥团,时而专注地塑形,时而兴奋地向同伴展示自己的作品。活动现场充满了欢声笑语,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


当汉字“活”起来、扎染“开”出花、彩泥“捏”出美、陶瓷“画”出趣,一堂堂“行走的思政课”,不仅让高校的专业力量走进了基层,更让传统文化变得可触可感。这场“设计居委会”志愿活动的新探索,既是学校对“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理念的生动诠释,也是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随着系列活动的深入开展,我们期待看到更多文化种子在基层生根发芽,让艺术之美点亮寻常百姓的生活,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让我们共同见证这场文化春雨如何润物无声地滋养齐鲁大地,书写文化惠民的时代新篇章。

供稿单位:党委宣传部;作者:刘阳;编审:郑静;复审:石龙潭;终审:孙磊


关闭

地址:中国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大学路1255号 邮编:250399

微信服务号:sdadaxy;电子邮箱:xiaoyou@sdada.edu.cn

校友办联系电话:0531-89626530


︻官


信︼